
今日新增852人被检测出新冠病毒(COVID-19)呈阳性。荷兰累计确诊人数达到6412。


今日新增80例患者死于COVID-19。荷兰累计共有356人死于该病毒。死者年龄在55至97岁之间。


RIVM:“是的,我们的判断是可能出现偏差。一开始我们完全依赖来自中国的信息。情况总是变化的。当时,中国也同样认为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会非常小。”“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ECDC)对当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大面积传播的风险似乎很小。我们荷兰与其他欧洲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的观点并没有多大不同,并且这也是当时ECDC和WHO的观点。”
“在疫情大面积传播之后,这些风险评估当然会进行调整。毕竟,它们只能反映当时的情况,而不能预测未来。”

善意的理解RIVM可能想说的是:前期中国也没重视,绝大部分国家在疫情前期都没有重视,毕竟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瘟疫,没有人可以预料到后面情势如此严峻!
无论如何,这种明显甩锅的言论,华人肯定不答应!
RIVM:荷兰并没有统计治愈人员的数字,荷兰当前认为已经康复且24小时无症状的人不具有传染性。

实际上,荷兰的零号病人已经痊愈,恢复了日常生活,他的家人也都健康状况良好。只不过因为荷兰政府没有统计以及公布这些数据,所以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治愈案例。德国很早就对新冠病毒进行了大量测试,掌握了许多轻症患者。一月底,在巴伐利亚州就发生了一次小型新冠爆发,从那时起德国就开始进行大量测试,所有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都被隔离了两周。根据Spahn卫生部长的说法,德国的测试能力为每周20万次,每周大约进行160,000次测试。对比荷兰,根据RIVM的数据,本周在荷兰进行了将近 20,000次测试:每天1900至3500次。同时,德国拥有欧洲最多的ICU床位:28,000张,其中25,000张配有辅助呼吸设备,所有确诊患者都在接受最佳治疗。

有不少人怀疑荷兰死亡人数多,是因为ICU已经爆掉了,一位在荷兰的华人医学科学博士对这个问题的回复如下:我觉得与其说是新冠导致的死亡率,不如说是与新冠相关的主动弃疗率比较高。毕竟荷兰人特别看得开,是最早承认安乐死的国家之一,年近八旬已经动过多次手术、或者癌症、心脏病之类的患者,自己都会主动要求不进ICU,或者医嘱早就准备好不要临终终极抢救。之前有人说荷兰三分之二的死亡患者没捞得着进ICU就被搞死了,这是误读。患者是按照正常法律程序与医生沟通决定弃疗,而不是医生决定谁生谁死。医生决定生死那叫code black,意大利现在就是code black。荷兰只是一部分医院进入了code red,离code black还远!*注code red指除了新冠病人外其他一律不接诊。国内就一度,只开发热门诊。
RIVM:荷兰每天大约只能做2000例测试,3月20日进一步收紧了测试政策,只有易感人群才接受新冠病毒测试,以节省材料。
批评者指出,这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测试,测试,再测试”政策。
RIVM发言人解释,限制荷兰测试能力的主要是实验室测试所需的特定材料短缺。目前,荷兰约有40家实验室可以进行测试,上周实际运营的有34家。问题在于,这些实验室中80%至90%的设备使用的有关材料只能由一两家公司提供。

这一点对于斗斗来说,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如果是因为部件不够,为什么不去买,或者寻找替代品?韩国意大利中国都能在几天快速提升测试能力。另外,荷兰流行病学专家表示,去测试一个家庭中的三个人是否都被感染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可能已经自我隔离。荷兰的目的不是测试所有的确诊人口,而是要确定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并据此采取措施。
而之前张文宏教授针对德国疫情分析问答中也就这个问题,回答了德国同胞的疑问,斗斗认为是一个值得参考的答案:
这一点,之前张文宏教授针对德国疫情分析问答中也有答案:张文宏教授:如果不是居家隔离,那实际上就是是否需要治疗的问题了。如果是轻症,治疗意义是不大的,80%的人最终还是自己痊愈的。居家隔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看国情),中国居家隔离是不好,因为我们居住的地方小。而且,中国政府的决心是,2-4 个月内就控制住疫情。

还有一个问题是生活习惯问题,中国不少家庭(包括意大利)是老少三代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居家隔离非常不利于脆弱群体的保护,而这一问题,在荷兰似乎并不严峻。
张文宏:首先我们说,戴口罩有没有效?肯定有,没有效医生们干嘛要戴?但这里有一个国家对风险评估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这件事好处足够大(而代价足够小)时才会要求你去戴。而德国为了万分之一的感染率,要求全体人民戴口罩,一是德国人精神崩溃了,二是哪里有那么多口罩给你戴。(初期时捐给我国很多)。那你问为什么中国接受的了,一是东亚的习惯问题, 二是效率高---中国政府就是要求2-4 月内高效的控住疫情。
现在荷兰医院也面临着严重的医疗防护品短缺的问题,这在荷兰是当务之急!比起口罩这么短缺的医用物资,荷兰不缺的是地!医护人员必须近距离和患者接触,但普通人不用!荷兰政府强制人与人之间间隔1.5米以上距离,其实是与戴口罩的防护初衷是相同的!人与人之间间隔足够远,当然也能有效的降低飞沫传播率。

莱顿大学医学中心放射诊断学教授约翰尼斯·布洛姆(Johannes Bloem)在采访中表示:如果将干预政策分为三类:不干预、完全隔离、减少社会互动,那么所有欧洲国家选择的都是最后一种。他认为荷兰采取策略实际上不晚,早于其他欧洲国家,但荷兰也只是疫情传播较意大利晚了18天,否则一系列措施无效的话,“荷兰最终将陷入与意大利和西班牙相同的严重局面”。

欧洲各国策略,都是依据模型做推演、匹配医疗资源和防疫措施,比起他国经验,他们更看重的是根据自己国情建立的数据模型。今日荷兰RIVM主管Van Dissel表示,新冠病毒在荷兰的传播已放缓稳定下来,目前可能不再有无法控制的爆发。指数增长很可能已经停止。不过该病毒对人类行为很敏感,目前只是暂时存在积极趋势。
首先由于一些重要工作者不得不继续上班,比如医生、警察、食物供应人员等,所以公共交通不能停摆。NS的策略是,每个火车站都保留班次但减少趟数以疏散人流。
另外NS和公共运输公司还引入了新的规则,以消除手碰,检票员将要求旅客将自己的卡放在扫描仪上以检查是否已付款。

公共交通组织OVNL的佩德罗·彼得斯(Pedro Peters)告诉Telegraaf,由乘客决定是否要乘坐繁忙的高峰时间的火车和电车,而RIVM并未表示应减少或更改服务。彼得斯说,清洁工作将得到加强,但火车和电车将无法完全消毒,因为这种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手传播,而不是通过诸如开关/门把手等传播。 这一点需要敲黑板,也提醒一定要乘坐公共交通的橙子们,荷兰并未对此项国内的共识采取额外措施,出门请佩戴一次性手套!RIVM:是。如果疫情进一步恶化,政府和卫生官员会制定新的应急预案。当前应急备案正在逐步推进。
这一点是很多橙子关心的,不知道多少人和斗斗一样,决定猫在家中不出门,直到疫苗面世!最近关于疫苗和特效药的新闻不少,各种进入临床试验,看的人心里痒痒的,不过张文宏教授:(疫苗面世)需要1-3 年。从历史上看,等到疫苗出来的时候一般传染病都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对疫苗的研制,实际上是为了下一次爆发做准备。疫苗在实验室里的成功,不代表临床的成功,不代表你可以使用到它。或许我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