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查查
蔻蔻Says:蔻蔻有个同窗好友查查,养了一对天使般的混血宝宝,姐弟俩快乐自立,习惯好,懂规矩。这都源于查查用当年读博士的钻研劲头,博览育儿百科,将理论揉烂了放在实践里,总结出了一套实用有效的“查氏育儿法”。
这套法子在我们朋友圈里颇有名气,甭管多难带的孩子,哭夜吵闹的,好动散漫的,只要经过“查氏育儿法”一调教,立马见效,不仅亲子关系愉快融洽,更同时解放了父母和孩子。
于是,我邀请查查在微蔻开个专栏“查查养娃记”,放在微蔻中西教育比较这个版块里,和大家分享交流其育儿心得,一定能帮助很多新手和老手父母。
查查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婴幼儿睡眠训练的.
很多家长有个误区,觉得小孩子睡觉哭闹是常事。
哄孩子上床睡觉,半夜起来安抚孩子哭闹,清晨叫孩子起床,被称作“孩子睡眠围期的三座大山”,家长们被此折磨得心力交瘁。
其实,睡眠训练方法得当,孩子既能入睡快、眠质好,起床也不会有依赖。
科研表明,能轻松入眠和睡整觉的孩子,不但身体好,性格行为也好。前者表现在婴幼儿成长阶段的免疫力、抵抗力和骨骼运动机能的发展强,后者表现在孩子的交流互动、聆听习惯、智力和适应性好。
查查养娃,最厉害的方法之一就是睡眠训练!咱们一起来学学“查氏睡眠指南”吧!

宝宝睡眠指南:给孩子轻松入睡和优质睡眠的礼物 查查养娃记
经过成功睡眠训练后的孩子行为
查查家里有两个宝宝,小女孩Rebecca今年三岁半,小男孩Hendrik一岁半。
每天晚上七点半左右,查查就会拍着手说:‘有没有人要喝奶奶啊?’
Rebecca就会兴奋得喊‘我!’,Hendrik就会跑到厨房门口重复着‘奶奶,奶奶’。
两个人喝了奶奶,就是讲故事的时间,大概15分钟,然后两人一起刷牙洗脸,Rebecca是自己动手。
爸爸负责放Hendrik在他自己的小床上,给他抱上‘兔兔’,亲吻他,跟他说晚安;妈妈负责帮Rebecca盖好被子,亲吻她,跟她说晚安。
不到八点,两个宝宝都睡下了,有时他们会直接进入梦乡,而有时可以听到Rebecca唱歌的声音,
或者Hendrik和‘兔兔’说话的声音,八点后的时间是查查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左右,Rebecca醒了,她来敲爸爸妈妈的门,经过同意后,她可以在妈妈旁边睡5分钟,
然后穿上衣服去把Hendrik叫醒,可以在Hendrik的床上玩,直到妈妈洗漱完毕来接他们去吃早饭。
Rebecca在Hendrik床上玩的时候两个人会发出‘咯咯咯’的笑声,天天如此。
是的,Rebecca在Hendrik是自己睡觉的,是自己入睡的,是一觉到天亮的,醒来后精神是饱满的,情绪是稳定的。
‘你运气太好了,生了两个天使宝宝!’经常有朋友这样说。
查查心里知道,这不是天使宝宝不天使宝宝的,而是睡眠训练的结果,
是每个家庭,每个宝宝都可以享受的规律睡眠和它带来的规律生活。
现在把训练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写出来,希望对您宝宝的睡觉有所帮助。
睡眠阶段和循环睡眠的阶段有不同的定义,因为我们主要是讲如何帮助宝宝形成有规律的睡眠,
这里把睡眠分为三个阶段:
1进入睡眠 (fall asleep):
在困倦和环境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半人为的开始睡眠的行为。
醒来(wake up): 因睡眠循环结束或者外部干扰而终止睡眠的行为。
2快速动眼睡眠(REM sleep,以下称为REM睡眠)
特点: 眼球快速转动,肌肉松弛,做梦;
作用: 促进大脑皮层发育,信息过滤,情绪处理,激发创造性;
在这个睡眠阶段醒来,可以清楚记得梦的内容。
3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 sleep,以下称为NREM睡眠)
特点: 呼吸平稳有规律,身体放松;
作用: 肢体的休息与恢复,脑部垃圾清理;
在这个睡眠阶段醒来,无法记得梦的内容。

睡眠的这三个阶段在睡觉期间是
不断相互转换的
(如下图)。
从进入睡眠到NREM睡眠,再到REM睡眠,最后醒来,是一个睡眠循环。
成人的睡眠循环大概为100分钟,而婴儿的睡眠循环只有50分钟,而且是直接进入REM睡眠的。
更有趣的是,成人70%以上的睡眠是NREM睡眠,只有20-30%的REM睡眠,
而婴儿的REM睡眠可以占到睡眠总时间的60%,剩下的睡眠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NREM睡眠,而是一种与之类似的睡眠阶段。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婴儿和成人的睡眠阶段和睡眠循环会这么不一样?
下面就来做个解答。
睡眠对婴儿发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睡眠阶段的了解和对睡眠作用的认识,我们可以毋庸置疑的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充足良好的睡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充足良好的睡眠对婴儿的发育的至关重要性。
现在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婴儿和成人的睡眠阶段和睡眠循环会这么不一样?
其实,这是婴儿发育成长中特有的睡眠状态, 这个特有的睡眠状态大大的提高了婴儿有充足的REM睡眠,和完整睡眠循环的几率。
1REM睡眠的作用中,有一项是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
婴儿的大脑发育在出生的时候远没有完成,这个发育过程是要在出生后通过外界信息刺激而继续的。
REM睡眠不仅在生理上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也帮助婴儿对通过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信息和情绪进行过滤和沉淀,所以必不可少。
成人在进入睡眠后首先开始的是NREM睡眠,这个要持续大约70分钟,然后才是20分钟左右的REM睡眠;新生儿如果有同样的阶段和循环的话,也许在还没有开始REM睡眠之前就已经醒了。
为了保证新生儿有充足的REM睡眠,婴儿自有他/她特有的睡眠循环:入睡 — REM 睡眠 — 类似NREM睡眠 — 醒来。
这样婴儿一入睡就可以经历REM睡眠,大大提高了充足的REM睡眠的几率,这是婴儿特有睡眠循环的第一个作用。
2婴儿特有睡眠循环的第二个作用是提高完整睡眠循环的几率。
因为不同睡眠阶段的作用不同,只有在经历完整的睡眠循环后,才得到了所有睡眠阶段带给我们身体和大脑的‘好处’。
往往一个睡眠循环是不够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刚刚睡了一觉,没有睡够’,我们是需要多个连续的睡眠循环来带来一个‘睡够’的感觉。
婴儿,尤其是新生儿,需要2-3个小时喂一次奶,喂奶和玩后剩下的睡觉的时间只有一个到一个半小时,
如果婴儿睡眠循环的长度和成人一样(100分钟),那么能达到一个完整睡眠的几率不大,
但正因为婴儿的睡眠循环是50分钟,那么在这一个到一个半小时时长中,
婴儿可以有一个甚至两个完整的睡眠循环!
享受一个完整的睡眠循环,或者多个连续的睡眠循环,带来的大大提高睡眠的质量的益处。
基于以上的讲解和分析,我们看到在帮助和训练婴儿睡眠的时候,目标不只是入睡,更是充足的REM睡眠和完整的睡眠循环。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帮助和训练宝宝有完整的连续的睡眠循环,从而最大程度的促进他/她的成长发育呢?
下面要讲到的就是睡眠训练了。

睡眠训练
1睡眠的要素

这三个要素的第一个‘困倦感’最好理解,困了才会去睡觉,困了才能睡得着,不论成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的困倦感是通过玩产生的,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玩的形式渐变复杂,玩的时间慢慢加长,婴儿的时候玩15-30 分钟就达到了困的状态,而一岁的宝宝玩2-3个小时才感到困倦。当看到宝宝开始有困倦的表现时,就应该放他/她去睡觉了。
第二个‘饱腹感’,这个要素主要是针对新生儿的。因为在现今的社会中,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吃的都非常好,饿一顿也不会有饥肠辘辘的感觉,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玩得太累了,没有吃晚饭就睡着了,他/她仍然是在有饱腹感的情况下睡着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一整天没有吃饭,入睡就会变得困难。
新生儿的胃容积非常小,只有几个毫升 (出生后会快速增长到几十个然后几百个毫升),在吃奶后的两三个小时内,新生儿会有极度饥饿的感觉,不仅让他/她无法入睡,也会因为这种饥饿感而醒来。
所以,一个吃饱的婴儿入睡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且能够‘延迟’饥饿感到来,是增长婴儿睡眠长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个‘舒适感’,这个要素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前面所讲述的两个,但是它却常常被大家轻视忽略。做为成人,我们下意识的知道,自己的床最舒服,自己的枕头,自己的被子,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睡眠暗示’。
睡眠暗示是一个/一些被我们的大脑和睡眠联系起来的事/物件,我们在这些事/物件存在的情况下入睡的几率最高用时最短。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他/她的睡眠暗示是空白的,出生之后开始形成,而形成的方法就是大脑会记下睡觉的环境,方式和存在的物件,并把这些东西和睡眠挂钩。
比如一个新生儿的入睡在他/她出生后一直是在吃奶的时候发生的,那么大脑就会把‘吃奶’和睡觉联系起来,而‘吃奶’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宝宝的睡眠暗示。同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需要抱着睡,有些需要摇着睡,有些需要吃安抚奶嘴睡,有些需要抱小玩具睡的原因。
当宝宝看到或者感受到‘睡眠暗示’的时候,他/她的‘舒适感’会大大增强,大脑会发出入睡的信号,宝宝也就会很快的进入睡眠。
‘睡眠暗示’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如果想让宝宝自己入睡,并且持续较长时间的睡眠以达到上文所说的,充足的REM睡眠和完整的睡眠循,那么就需要让孩子把睡觉和与睡觉有关的物件联系起来。
让宝宝的床,睡袋,毯子,被子,毛茸茸玩具,挂件玩具等,来成为他/她的‘睡眠暗示’,而不是吃奶,婴儿车,摇篮,或任何其他与睡觉没有关系的东西。
这样当宝宝在睡眠过程当处于半醒状态的时候,比如完成了一个睡眠循环要进入下一个的时候,这些睡眠暗示的存在会帮助宝宝很快的再次进入睡眠,而不是惊醒过来。
2规律的建立首先要说的是,这个规律不仅仅是给孩子建立的,而是给整个家庭建立的,而且规律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想帮助宝宝通过建立规律而达到好的睡眠,好的生活习惯等等的益处,第一个需要的是‘家人的相互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和‘下定决心,不弃不馁’。下面开始说睡眠规律。
睡眠规律分为两个部分:“吃— 玩— 睡循环

这个部分的重点在于这个循环中三个活动项的顺序,一定是先吃,吃饱了玩,玩累了睡,睡醒了再吃。这个顺序是固定的,不可以替换的。
对于一个新生儿,如果是一个循环的长度为三个小时,那么吃可以为45-60分钟,玩可以为30-45分钟,睡可以为60-90分钟。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循环的长度逐渐加长,直到和成人同步: 一天三顿正餐,两次休息餐,下午休息(或者不休息),晚上睡整夜。
这个规律的建立把宝宝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项划分为块,从而使得宝宝有清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预期’。
这个非常好理解,宝宝睡醒了他/她的生理反应就是饿,饿了吃的就好,吃饱了有了劲头,宝宝就可以好好的集中精力的玩,等玩困了,宝宝就会被放到床上,生理上的困,加上床上的‘睡眠暗示’物(比如Hendrik的睡眠暗示就是他床上的兔兔),使得宝宝非常容易自己进入睡眠。
以这种方式自己进入睡眠的宝宝,睡眠的持续时间比哄睡着的宝宝一般来说要长,可以达到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这让宝宝能够有更多完整的睡眠循环。

规律的第二部分是循环定位,意思就是把‘吃 — 玩 — 睡’的小循环放在一天中相似的时间点上。这个并不是说每天每个‘吃 — 玩 — 睡’小循环的时间要是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没有必要。
我所说的定位是有一个期望值,然后让实际值与期望值靠近,根据每天的情况不同,实际值会与期望值的差距不同。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想每天的中饭时间是12点,但是每天的情况不同,有些天早半个小时,有些天晚半个小时,都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如果你有一天下午三点才吃中饭,是会影响你的晚饭时间和进食量的 (你的下一个循环)。
文章来源:微杂志微蔻(WeiKoMagazine),关注中西文化教育和思维差异,分享留学定居海外的生态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