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屠呦呦”这个名字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了!
——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能获得这样的世界级医学大奖是因为她发现了抗疟的“利器”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attach]1155823[/attach]
(此处应加一分钟掌声~~~)
[attach]1155818[/attach][attach]1155819[/attach][attach]1155820[/attach][attach]1155821[/attach]
可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这位85岁高龄的女科学家获奖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一下:
(故事一)
首先,为什么大家“亲切”的称呼她“三无科学家”呢?
屠哟哟被成为“三无科学家”是因为她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
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而在传统观念中,院士身份是评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张有力的名牌。
而闻名国际的屠呦呦并未得到这张名牌。
所以即便屠呦呦是在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过世界级最高级大奖的科学家,
但因为没有和三项光环罩着,依旧受人非议。
[attach]1155824[/attach]
(故事二)
屠哟哟获诺奖对中国意味啥?
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纠缠了几十年,曾有文章写到“中国科学家诺奖之路:
曾无限接近 又渐行渐远”。曾经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苏的华罗庚,但因诺奖中并无数学家,最终愿景落空。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5人,
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化学奖获得者**,以及药学家屠哟哟。
这5人中,前三位为美国华裔,**生长于台湾,只有此次获奖屠哟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故事三)
85岁高龄的她到底会不会出席颁奖礼呢?
已过耄 耋之年的“屠奶奶”成为第一位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大家无疑都很期待她站在斯德哥尔摩领奖的那一刻。
不过近日,屠呦呦的丈夫告诉记者,“屠奶奶”毕竟年纪已经大了,有一些老年病,能否出席颁奖典礼现在还不好说。
屠呦呦的昔日同窗则透露,屠呦呦经常在自己的身体上做实验,结果身体给弄坏了,体质一直很差。
央视新闻也报道称,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然而,这阻止不了屠呦呦依旧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
新京报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一位工作人员处获悉,今年以来,还在几次会议中见过屠老师,
目前已经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正常工作,精神状态很好。
[attach]1155822[/attach]
(故事四)
【此事关己】你们知道这个发现为啥这么重要吗?别以为疟疾离你很远,其实你可能就属于疟疾的高危人群!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
注意!这5个省是高发区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疟疾发病率为0.55/10万。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
其中,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安徽、河南、湖北和贵州,
5省合计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数的近八成。少数恶性疟仅在云南和海南的局部地区流行。
这些人是高危人群
1、正在非洲和东南亚旅游的人;
2、刚从非洲和东南亚旅游回来的人;
3、被蚊子叮咬过发烧头痛的人;
4、生活在贫困地区,卫生条件差的人;
“去东南亚和非洲旅游的人要尤其当心。其实,疟疾发病率是以千分之几来统计的,
如果一个地区的发病率超过10‰,也就说明其传染率会提高。”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防治所姚立农说。
疟疾如果得不到治疗,上吐下泻来回折腾,折磨人死不是难事!
而屠呦呦发现的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
而一直以来低调又慈祥的“屠奶奶”表示:
“作为科学工作者,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果。
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
[attach]1155828[/attach]
(荷乐网独家编译,新闻来源:中国搜索;淮安微生活;传媒圈,图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