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使馆走上街头“站摊儿” 为无证移民开放

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处广场外,停放着一辆小小的白色拖车,看上去和大使馆没有半点关系。但是对那些大量涌入阿姆斯特丹的难民来说,这里将是他们的大使馆。
这辆拖车被称为“过渡使馆”(In Limbo Embassy)。这里并不处理签证、庇护请求或任何正式文件,

却会举行一些“外交活动”——移民“大使”们与过路人握手,并邀请他们进行交流。

[attach]1153808[/attach]
Mufti是这个“过渡使馆”的大使之一,在这里,移民们得以主导关于他们在欧洲的未来的对话。

艺术系学生Manon van Hoeckel发起了这项“无证移民的使馆”项目,她说项目的目的是促进交流。

荷兰居民在移民危机上意见不一,他们现在得以与本来只能在新闻中见到的难民进行近距离接触,而移民们也可以就这片他们渴望称之为“家”的土地提出各种问题。van Hoeckel这样描述这些移民:“他们很乐意了解别人做什么。他们会谈论自己在家乡的工作,然后畅想能为这里贡献什么。”

欧洲正在为来自中东和北非的移民潮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类似“过渡使馆”的项目也不失为在东道主国建立互信、促进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

荷兰政府已经同意今年额外接纳7000名移民,其2015年接受的移民总数已上升至35000人。
尽管部分荷兰人已经在募集衣物、玩具和食物以帮助初来乍到的移民,但他们的到来仍让有的人心有戚戚焉。

匿名者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仇视移民言论让van Hoeckel厌烦,她渴望找到鼓励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她以艺术之名为移民们构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得以行使其在荷兰的唯一一项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

对话的平台

叙利亚难民大量见诸报端是最近几周的事,但移民现象在阿姆斯特丹已经屡见不鲜了。

目前,荷兰为寻求庇护者提供的住所里住着3.2万人。那些被拒签的人本应该离开荷兰,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这样做。
因为故土的现状令人担忧,他们默默地留在这里打零工,或者重新全力争取庇护。

[attach]1153810[/attach]
荷兰艺术家Manon van Hoeckel说,她“希望创建一个可以代表难民的、同时能为他们提供对话平台的地方。”

大部分身陷囹圄的移民都选择保持低调,但也有人开始勇于发声了。

2012年,200名没有正式文件的移民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一个名为Wij Zijn Hier(意为“我们在这儿”)的组织,他们为移民群体发声,并寻找废弃建筑作为庇护所。
该组织去年实施的一项实验项目帮助超过100名移民在改造后的监狱里安了家。

van Hoeckel是通过Wij Zijn Hier联系到阿姆斯特丹的非法移民的。她在他们居住的庇护所周边邻居发放相关传单。“许多邻居向我抱怨移民们制造的垃圾或噪音,”van Hoeckel回忆道,“所以我当时的回应是,"你们为什么不亲自告诉他们呢?"当然了,要走进一处废弃建筑并和你素未谋面的人聊天,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位艺术家继续说道:“我希望创建一个可以代表难民的、同时能为他们提供对话平台的地方。这就是我建"使馆"的初衷。”


自由表达的权利

为了建"使馆",van Hoeckel通过众筹募得了1.1万英镑的资金(折合人民币约10万元)。

她在拖车里放了一张木质大桌,还摆放了摄影师Alexander Popelier拍摄的“大使”肖像。拖车外插着两面蓝色的旗帜。

“使馆”的装备是van Hoeckel和几位Wij Zijn Hier成员共同设计的。来自非洲科特迪瓦的Kouassi固执地认为使馆需要有自己的印章。

Manon说:“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但对移民们来说,印章带来真实感,因为它授予他们身份。”
来自非洲加纳的Mufti曾经对“使馆”的概念表示过怀疑,因为他们甚至得不到真正的大使馆的认可。他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建使馆?我根本不支持边境的存在。”

经过讨论,他们一致同意“使馆”并不代表边境,它代表了一群人:那些既不能合法留在荷兰,也不能回到家乡的人们。


[attach]1153809[/attach]
Manon van Hoeckel希望把“使馆”开进其他城市,以促进更多移民和当地人对话。

但这个项目处在法律的灰色地带。Manon van Hoeckel正在快速了解荷兰移民法的相关细节。

她说:“没有合法身份的移民既不能工作,也不能求学,甚至不能做志愿服务,但他们有

自由表达的权利。因为这是一个艺术项目,所以为拍照摆造型或运营使馆并不是工作,而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

对留在“过渡使馆”的大多数人来说,基本权利的缺失是最困难的事情。正如Kouassi所说:“我在荷兰住了三年半了,但从不被允许做任何工作。

现在我终于可以出一份力了。”

但移民们的艰难处境使得他们的“大使”身份岌岌可危。van Hoeckel说:“有时他们迟迟不在使馆现身,因为可能就在前一刻,他们得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可以赚上几欧元;或者他们临时约了律师面谈,因为他们的案子可能会被重启。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这让我意识到必须要扩大我们的组织了。”

成立后的第一周里,路过“过渡使馆”的拖车的都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他们愿意倾听“大使们”的故事。现在,van Hoeckel希望把“使馆”开进“人们可能持有不同看法”的城市。为了能使这个项目持续下去并获得成功,她正在积极寻求与移民有联系并有能力“接收”这个使馆的组织合作。她说:“我想为这个项目奉献一年时间,但项目的重点不是我,而是这些移民,这是他们的平台。”

Kouassi等“大使”们已经准备好借这个平台发声了。Kouassi站在“使馆”门口,穿着锃亮的皮鞋,领结打得无可挑剔,他说,他和同伴们没有理由再躲起来了,“真爱可以战胜恐惧。”




(文章与图片来源:搜狐资讯 略有改动)



返回顶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