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魏蔻蔻:给母亲的N封情书之二:“空巢”,不等于“空虚”

文∣ 魏蔻蔻
QQ截图20150902143451.png

女儿给母亲的N封亲情书
魏蔻蔻在“微蔻”推出“女儿给母亲的N封亲情书”系列,用女儿给母亲的书信形式,从身心方面,关注和宣传“科学现代的养老观”。

通过介绍西欧老人的晚年生活、养老理念及保健设施,探讨中国父母如何规划晚年,重新定位自我和老年病的防治。

“空巢”,不等于“空虚”
女儿给母亲的N封亲情书之二

妈妈,最近您常和我提到“空巢”这个词,告诉我国内媒体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我听得出您心有戚戚焉。

其实,和您远隔万里,我又何尝不是牵挂和担心着您呢?

我去看了国内关爱“空巢老人”的官网,宣传标题触目惊心:“空巢老人孤独离世”,“空巢老人养老难”…

可以想象,这些文字对您这个“空巢妈妈”来说,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就连我也是含泪读完一些空巢老人的故事。

一方面,我觉得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空巢老人”是好事。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除了网上提及的那些困苦孤老的空巢惨状,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空巢形态。

咱们就好好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空巢”,并说说现实中怎么对待它。


“空巢”现象要分化人群

首先我要说的,就是“空巢”现象要分化人群。

无可否认,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我国老龄办的统计数据,老龄人口已达1.69亿。光是这个庞大的老龄人口,就已经是荷兰全国人口的10倍了。官方估计,我国老龄人口中有50%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我认为,这个巨大的空巢老人数量,是要分段分层来看的。比如,农村的和城市的,65岁前的和65岁后的,有伴侣和无伴侣的,有社保和没社保的,有重大疾病和无重大疾病的,等等。根据这些情况不同,要面对的“空巢状态”是不一样的。

而这其中,会有一部分“空巢群体”是和您的状况一样,我姑且定义为“城市小康空巢”:儿女在外省市或国外学习、工作、生活,自己年龄50岁以上,属于城市中产阶级,有退休金(有的还在工作)、保险、存款、房产,衣食无忧。虽然身体开始有病痛,但不影响生活质量。生活自理,性格自立,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晚年可以好好规划。

“城市小康空巢群体”,一般都不再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而更多是希望自强自立有尊严地安享晚年,不想给儿女添负担。

这类人只要在心态上对“空巢”有正确理性的认识,在某些具体的情况下得到适当的指导,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地从容养老。

所以,妈妈,我主要针对这个群体来探讨“空巢”。

若这个群体能自己最大程度的应对空巢,那么国家也有更多的财力精力去关注“农村空巢”和“失独空巢”等,分批解决问题。

出现“空巢综合征”很自然

空巢,总的来说,指父母在儿女长大离家后要面对的一种现实状态,其伴随而来的“空巢综合征”才是需要要解决的。

“空巢综合征”,是指父母在孩子搬离原生家庭后随之产生的悲伤和孤独感多发于女性,因为母亲充当着对孩子首要照顾者的角色。会由于在该阶段伴随发生的更年期综合征,退休,自己年迈父母的重病离世等情况,使“空巢综合征”恶化和复杂;配偶的离世,更会雪上加霜,发生“再度空巢”的状态。

若没有诱发严重失眠等神经失调症状及抑郁症,“空巢综合征”一般不需要临床治疗。只要合理规划生活,调整心态,会在一年半到二年内完成身心转换,重建新的生活方式及与儿女相处的模式。

妈妈,您看,其实出现“空巢综合征”很普遍很自然。无论中西方,几乎每个父母都要面对,程度不同而已。

为此,我专门在我的中老年同事和邻居间,做了个小调查,想了解荷兰父母的“空巢综合征”形态。

我问了他们两个问题:

1)最初的“空巢感”是怎样的?
2)做了什么去适应它?

在欧美,父母把九月的开学季称为“悲伤九月”,因为这意味着成年孩子开始离家上大学,标志着“空巢”的开始。

我听了身边的故事,也读了很多欧美父母在网上对此的分享,他们的“空巢感”不见得比我们中国父母的少。天下父母心,都是相同的!

我把这些故事写下来,给您看看。

故事一:
小女儿离家去上大学,我的心情很复杂。两年前她姐姐已经搬走了,一方面我为她俩长大成人,拥有好学业而骄傲;
另一方面,看她欢天喜地地收拾东西,迎接新生活,我很失落。
她离家后的第一个早晨,我煮咖啡时,觉得房间静得让人难受,只听见老公翻报纸的声音。
我特别想女儿,心里空得发慌,手脚发软,滑坐到地板上,不停流泪。
我大概花了3个多月才好些,工作之余,开始驯马骑马。女儿们一般2-3周才回来一次,我还在学着克服思念,重新建立自已的生活。

故事二:
我儿子17岁就搬走去和他当时的女友同居,我着实恍惚难过了一阵子。
他刚搬走一周后的周末回来住了一晚,因为还有些东西要拿走。早上,我看他房间里的床单和衣物弄得乱七八糟,刚用过的浴室,毛巾也是乱丢乱放。
平时我肯定会让他收拾房间,整理浴室,可那天我什么也没说,怕说重了他不回来了。
他吃完早饭就走了,我清理浴室时发现他把我雅诗兰黛的洗面奶和面霜都顺走了,去给他女朋友用。我没怪他,心想他要是能念着家里有东西可拿,常回来也好。
他现在已经37岁了,二十年间他从未回来呆满过一个周末。
我心里难过的话,就倒上红酒喝两杯。我一直在社区做些义工,每年除了在欧洲旅游,一定会做一次跨洲旅游,到北美,南美或非洲去。慢慢就习惯了!

故事三:
在我儿子真正离家前,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已经跟我和太太别扭很久了。大学开学前的暑假,我们一家在南法度假,他几乎不跟我们互动,不是打游戏就是和他的朋友们网聊。他说他根本不愿和我们度假,只想和朋友们一起。
我和太太彼此安慰:“养了他18年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我们的责任尽到了,我们的爱给足了。如今,他选择和我们割裂,由他吧。”
开车帮他搬家时,他抱怨我车里放的爵士乐无聊难听,没征得我同意就换成他的说唱音乐。送完他独自回家的路上,我悻悻地想:他走了也好,我和太太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我不用当他的‘搬运工’兼‘司机’了,我车里只放我想听的音乐。
可是,我没把音乐换过来,依然放着他的说唱乐,很吵很大声。我居然不争气地流泪了,哭得连车都开不了,在高速路边的临时停车场,趴在方向盘上抽泣。
我没想到我会如此离不开儿子。
之后,我每周和太太出去吃顿饭,并且重新拣起我的萨克斯,和几个老朋友组了乐队,业余时间就到亲朋好友的家庭派对里演奏,生活逐渐就有其他重心了。

故事四:
Debby是我们的独生女,她离家前,我俩就开始规划二人生活。
我先生说:“我们又可以在家里毫无顾忌地做爱了,任何时间,任何房间,任何姿势!”
周六送走Debby,周日的那个清晨,我被莫名的空虚感笼罩,不想起床,觉得生活了无生气。先生故作开心地鼓励我:“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裸体和性爱!庆祝我们重回二人世界!”我把头埋在被子里一动不动。他离开房间,就没动静了。
半小时后我去找他,他坐在女儿房间的地板上,看着女儿的照片,默默啜泣。
我俩是在Debby离家的两个月后才第一次做爱。
重建夫妻二人的世界,找寻共同话题不是那么容易。好在我们逐步适应了,他花更长的时间遛狗,开始打高尔夫。而我重回教堂的唱诗班,弹琴唱歌。

故事五:儿子离家后,我以为我会庆幸,不用再在周末凌晨5点给结束派对后回家的他弄吃的,可我却因为想念他彻夜难眠。接踵而至的是我自己的更年期、我母亲被诊断为癌症,我先生被解雇,生活全乱了。因为焦虑,我开始严重失眠,是借助精神及心理治疗才逐步好转的。目前,除了我本身的秘书工作,还会教一些喜欢园艺的孩子种花除草。

故事六:
我是三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二十几年来,我的生活重心全是他们。当我最小的儿子也离家后,我觉得我掉进一个没有方向的黑洞。
我一度变成“偷窥狂”,不停地查阅孩子们Facebook的状态,看他们在干什么。我心急火燎地数着日子等着周末他们谁要回家,如果没人回来,我会跟踪他们的行程,开车到他们和朋友的聚会场所观望。
我对老公说:“我们再生个孩子,我45岁,能拼得到。”
总之,那时我彷徨、不知所措。
后来,我在先生的鼓励下,重新回到学校,学我一直喜欢的幼儿家具设计。
现在,我和孩子用聊天软件正常互动,不再“偷窥”他们的生活了。


其实,每次您在荷兰住了两三个月回国后,我也会有两周左右的“空巢综合征”。

下班回家,没有您的饭菜香,家里冷冷清清的,我会觉得特别无力难受。而我每次回国探亲返荷后,您同样会有一段时间的落寞。

心理学家说,这些反应都属于正常,还有不少父母完全没有空巢感,也是正常的。

只要有意识地应对,是能够逐步调整身心,过好“空巢”生活的。

QQ截图20150902143659.png

“空巢”不等于“空虚”

妈妈,您可以从上面的故事中看到,当“空巢”来袭,无论父还是母,都有失落和孤独感。而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回归正轨,都源于在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支点和爱好。

我们的文化里,依然沿袭着“孤苦伶仃”这种思维。其实,在当今的时代,“孤”并不见得就是“苦”,而“空巢”更不意味着“空虚”。

处在 “空巢”的状态,是否沉浸于“空虚”的心态,是一种自我选择。

生活,丢给我们“空”的状况,也留给了我们“填空”的可能。何不把“空”看成一个机缘,通过努力,慢慢去填充和注满它,充实完善自己的心灵和晚年。

我整理总结了欧美心理专家对“空巢”阶段身心建设的观点和建议,您可以做个参考,便于规划生活。

1)坦然接受和面对“空巢”

“空巢”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生阶段,因为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教导,无非是让其独立,最后离开自己。

出现“空巢综合征”很平常,给自己伤感的时间,可不要过于沉浸其中。

2)晚年的身心调整,务必以自我为中心

重新寻求和展现自身的存在感,绝不能占用他人的生活来填补空虚,而是要找到自身生活的支点。

一些老人是用强迫孩子结婚生子的办法来缓解“空巢”的孤独感。虽然照料儿孙,能享受天伦之乐,但若将带孙辈和操持家务当成唯一的晚年生活重心,这不是身心重建,而是变相的精力消耗和对“空巢”的逃避。

这类老人没有真正独立面对过自我,即便在孙辈成长的那几年,填补了空虚,转移了注意力,但在孙辈上学后,依然要面对空巢,而且是情况更严峻的空巢。因为其身体可能已经大不如前,心态没有及时调整,加大了正常自发规划晚年的难度。

QQ截图20150902143713.png

3) 和孩子商量好他们离家后和父母保持联系的方式和频率
孩子离家开创新生活,并不等于和父母要失去联系,务必和孩子共同商讨出一个维系联系的方式及频率。比如,平时在微信上互动,每周通1-2个正式的电话。

不过,要注意分寸,不建议过于频繁地联系孩子。因为孩子离家,对于他来说也是新的起点,需要很多精力去适应生活,独立完成其自身的身心转换。

4)学习使用网络和电子产品
学会熟练地应用网络和电子产品,不仅能让自己的生活更便利,又能和孩子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互动和交流。

5)提前做好“空巢”的心理准备
可以从孩子离家的前半年或一年,就开始做好 “空巢”心理准备及建设方案。比如,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有哪些爱好、夫妻有何共同旅游计划打算在孩子离家后去完成。

6)追求自己的爱好
好好想想那些曾经因为孩子和工作的牵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爱好和梦想,把它们作为目标和支点,一点点去实现和完成。

想重新装修房子,想开始养花种菜,想旅游,想养宠物,现在没有借口放弃了,开始吧!

QQ截图20150902143726.png

7)专注于工作或寻找第二职业
还在工作的,可以更多地投入工作。已退休可依然有工作热情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积累找寻退休后兼职或再就业的机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咨询事务。

8)重建夫妻关系
共同养育了孩子很多年,现在重回夫妻的二人世界,要花些时间重建夫妻关系,找到除了孩子之外的共同话题和爱好。回想一下,夫妻间有什么梦想和计划,不妨逐步放入日程安排。

QQ截图20150902143741.png

9)扩充自己的朋友圈,建立新的情感支持体系
多一些社交活动以及和友人的交流,建立新的自我情感支持体系,不要把关注点只放在孩子身上。

别忘了,交些年轻朋友。一是增加些新讯息,二是给生活多点活力。

QQ截图20150902143755.png

10)学习新东西,尝试新体验
活到老,学到老!没有压力地学些新东西,如,书画、烹饪、烘培、英语,对思维和身体都好。

保持一颗好奇心,给自己一些新经历。比如,看看3D电影,和朋友去听音乐会,等等。

11)学会关注和欣赏身边简单的事物
生活节奏可以缓下来。

慢慢去读一本书,细细地观察一朵花开,总之,静静地体会生活本身的美。

建立一些每日能坚持的简单易行的习惯,如,散步、写日记。

12)保持乐观心态
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

只有你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你才有更多东西和孩子分享,从而建立崭新的亲子相处模式。

设想一下,谁也不愿回家,听到父母叫苦连天责备孩子不关心自己。

想让孩子多回家,就要把家和自己营造成快乐温馨、没有压力的所在。

对空巢不仅要有“理智的认识”,还要有“求助的意识”

知道如何认识和应对“空巢”,还是不能忘记建立“空巢”的求助意识。

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个人无法自我调节“空巢综合征”,诱发了严重的生理心理症状,一定要懂得及时求助。

一般“空巢综合征”会在两年内消失,因为与孩子重聚和离别而有些反复很正常。可是,如果超出这个阶段或是在这个阶段内出现严重失眠,超过一个月以上对生活毫无兴趣,身体瘫软无力等,就要引起警觉,寻求帮助了。

这种求助,首先可以放在家庭内部,比如,先联系孩子或是亲属,告知他们你的状况,大家用常识开导和评估一下情况。若没有好转,必须寻求一些心理的专业咨询。尤其是伴随更年期综合征或是家庭重大变故(如,父母或配偶的疾病或离世)时,专业的帮助更为重要。

好了,妈妈,我就写到这儿吧。相信您对“空巢”也有更多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了。

我觉得您把生活安排得挺好,重新装修了厨房,每天都和爸爸出门散步,时不时地去参加读书会,挺与时俱进的。


再接再励吧!

祝您幸福快乐,平安健康!


爱您的蔻蔻,于荷兰




文章来源:魏蔻蔻

作者简介:
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医药研发经理。定居荷兰,与荷兰老公和猫咪Marley相伴,有文科心的理科人,爱好写作,
创办原创微信公号微蔻(WeikoMagzine),分享留学定居海外的中西教育和思维差异,
讲述跨国情感及家庭文化的碰撞,描绘欧洲皇室风云,评论欧美医药企业形态。









返回顶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