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中国七成留学生欲返华发展 二三线城市或成海归就业新选择


[attach]1133323[/attach]

现在的海归派都奔着一线城市去就业。但其实现在很多世界知名大企业在中国拓展得很快,包括在二、三线城市。对此,《国际金融报》认为,留学生的机会其实很多,应该放开心态,了解哪些城市的政策更加适合自己,以下为内容全文:

6月20日,在大洋洲最大的城市悉尼,林茵茵和她的同学在一家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国餐厅里度过了26岁的生日,当吹熄了蛋糕上的蜡烛后,这个聪明美丽充满活力的姑娘心里清楚地意识到,她将面临又一个人生重要的阶段--毕业找工作。

回到自己的宿舍,在约好的时间打开手机App,林茵茵开始了与《国际金融报》记者的视频对话。通过微信视频,记者发现,视频中的漂亮脸蛋上却多了一丝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忧郁。

“这几天我们几个一起在悉尼留学的好朋友一直在讨论,毕业后究竟在澳大利亚当地找工作还是回国发展。”林茵茵紧锁的眉头一直没有舒展,“各种纠结,在当地难找工作,回国又担心找工作难以达到自己的预期。”

和林茵茵一样,许多留学生毕业后都面临这样艰难的选择。

据中国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2013年度相比,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返华人数均有进一步增加,分别增长了11.09%和3.20%。随着中国国内发展机会的增多,以及一些留学地签证政策的收紧,留学毕业后回中国将成为常态。

然而,和数年前有着很大区别的是,在目前的中国招聘市场中,“留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夺目的光环,许多出国时被赋予巨大期许的留学生,在回国后却面临着诸多“新尴尬”。

留学归国成常态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办理了就业登记的“海归”多达37万人,与2013年相比,回到中国人数悄然增长了3.2%

“过去出去留学的学生大多想要留在国外,觉得回来就没了面子,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想要回来,于是归国就业就成了问题。”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俞仲秋日前在《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道出了当前许多留学生面临的尴尬。

然而,要面临这样重要选择的留学生普遍比较年轻。统计显示,中国留学回中国人员年龄分布在22-34岁区间,占全部留学回国人员的95%,有接近七成的留学回国人员年龄分布在22-26岁区间。63%的留学回国人员具有硕士学位,30%为学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仅占6%。这些“海归”超过九成人是自费留学。其中,女生回国的比例超过男生。

根据最新的数据,2014年,47.31%的留学人员为国内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而高中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占33.48%,硕士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仅占5.59%,其余为大专或中专毕业后出国留学。选择的留学目的国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乌克兰、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家。英国为接纳中国高中和大学本科毕业生最多的国家,而美国则是接纳中国硕士毕业生最多的国家。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留学回国人员的学科范围虽广,但很集中,以商科类和社会科学类学科为主。最多的10个学科为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与工程、教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留学回国人员以理工科类学科为主,主要学科为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应用经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事实上,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至201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51.84万人,留学返华人员总数达到180.96万人。除去108.98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的人员,有74.4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返华发展。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体量和地位愈发提升,回国发展已经成为留学生毕业后的“新常态”1978年截至2007年留学归国总人数为31.97万人,截至2014年底,7年间增长了4.7倍。据中国教育部预测,海归人数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66.6万人。

尚未“海剩”

“我接触到很多中国的用人单位,他们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不少留学生是因为中国的高考成绩不好或者考不上中国的好大学所以选择出国。”俞仲秋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海归”烦恼的症结,“因此很多中国的用人单位反而不想要海归”

调查显示,有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一年以上的只占5.5%,表明“海带(海待)”或“海参(海剩)”并非普遍现象。

尽管在留学回国人员中,有63%的留学回国人员具有硕士学位,30%具有学士学位,但在IBM人事招聘负责人周苡看来,“海归毕业生之间其实两极分化明显。”有些的确十分优秀,因为在国外接受了优质教育,视野宽广,适应能力和实际技能都要高于国内大学的毕业生。但有些反而不如本土学生。

飞利浦高级人力资源经理吴国铮说,就开放性、适应性来说,名校学生的确具有优势。但选择人才的标准并不局限于学校的排名情况,更关注的是应聘者是否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且与应聘岗位相符。他说:“大学排名确实重要,但并不是惟一标准。”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区经理魏欣建议,留学生如果考虑回国发展,那么留学时还是要和国内保持一些联系的。要关注国内市场的动态,不然就会与国内的行业脱节,和本地学生相比就会缺乏优势。

那么,对于国内的HR而言,海归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有哪些呢?

据调查,46.78%的HR认为“视野更加开阔”是海归具备的最大优势,其次是“思维更加活跃”、“外语水平高”、“适应能力强”,分别占到了19.54%、17.61%和16.07%。

然而,不少HR也指出,大部分的海归由于自身优越感,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好高骛远”,42.17%的HR对海归有此评价,另外“不稳定,易跳槽”和“盲目自信”也是HR认为海归不足的两大问题,还有3.75%的HR认为海归“团队协作能力差”。

此外在海归就业问题中,调查还显示出半数以上的海归表示一直难以融入中国环境,这可能直接影响海归寻找工作的时间长短以及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降低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显示,53.80%的海归一直很难融入中国环境,26.70%的人认为一直很好融入。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海归在留学期间,缺失了中国社会网络的拓展,回国后就业,也不能很快拓展社会网络,从而导致就业时利用社会网络寻找工作的概率降低。有59%的海归在社会网络比较中要比中国毕业生差,26%相比要好一些。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西方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人文观的冲突,只有海归人员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找到符合中国环境的职场处事方式,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所学,发挥海外教育的所长。

在回国就业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成为“海剩”,万宝盛人力资源及市场部总监彭春莉建议,可以不要将目光局限在一线城市。“现在的海归派都奔着一线城市去就业。但其实现在很多世界知名大企业在中国拓展得很快,包括在二、三线城市。所以留学生的机会其实很多,应该放开心态,寻找哪些城市的政策更加适合自己。”彭春莉表示,对于刚回国的学生来说,找到心态的平衡点非常重要。她还建议留学生要明确职业方向和目标,制定短期职业规划,但像3年这样的长期规划不建议做,因为变动因素太多了。

五年才能回本

正如林茵茵所担心的那样,不少选择回国发展的“海归”还面临一个尴尬,那就是薪资与自己预期的差得较远

“爸爸妈妈花钱供我出国读书不容易,所以我希望回国后可以尽快把这笔学费赚回来。”然而,林茵茵的心愿在现实环境下却有些难以实现。

统计显示,2013年和2014年,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消费总金额持续大涨。2013年同比增长了30%,而2014年的同比增长更是高达39%。从具体消费类别上看,日常开销和零售,即生活相关必需品仍是消费中比例最大的。

和日益增加的留学成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近八成海归就业薪资水平低于期望值,其中38%认为低很多,39%认为低一些;期望月薪3000元(人民币,下同)至8000元的占63%,1万以上的占12%。

专家指出,面对当前庞大的留学群体时,留学已不再具有“精英”光环,其价值是潜移默化的成长。而对于用人企业而言,在筛选人才之初,相关的经验比一纸文凭往往更有说服力。如果海归在归国就业初期过于看重薪资,则会错过很多长远发展的机会。

事实上,留学资金成本回收时间长、就职基层岗位在归国就业的留学生中已经成为了又一个“新常态”。调查显示,57.80%的海归就业岗位分布在基层岗位,中高层占33.70%。海归收回留学成本调查中,5年及以上的占49%,两年包括两年内收回的共占22%。

然而,尽管海归一回国的薪酬和本土学生差距并不大,但“世界名校”的光环后期还是会逐渐释放出光芒的。

据悉,海归就业的薪资水平增长快、后劲足,总体优势仍十分明显,平均从第一年的8.3万元年薪到3年后就能达到32.7万元。

IDP教育集团北亚区总监蒋海华分析说,根据教育部和IDP等统计数据显示,尽管留学归国人员在初入职场时的薪酬并未与本土学生产生较大差距,但是“海归”们所具有的全球化眼界和先进的理论知识将帮助他们在职场中晋升迅速。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目前最受留学归国人员追捧的行业是金融业、教育、信息和软件服务。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最受青睐的就业机构类型,其次是民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

但事实的情况是,超过一半的海归最终就职于民营企业。这是海归对中国企业情况不熟悉的反映,民营企业目前仍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很多海归归国后在“接地气”方面确实仍需努力。

由于留学投资成本很高,所以许多海归留学生对就业的期待很高,希望获得高的回报率。对此,强生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黄艳华表示,海归留学生调整好心态十分重要。一旦步入企业,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地毕业生,都一样要拿业绩能力说话。不管在做什么工作,都要出色完成,才能让上司刮目相看。

加入创业大潮

对于“海归”而言,回国后的发展也并非找工作一条道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归国创业的留学生队伍也在逐步扩充

陈春麟的公司已发展到了520人。他是上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的,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2004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他选择上海作为回国创业的落脚地。初到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司仅有陈春麟1个人。如今,陈春麟早已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享受便捷的出入境服务,办公场地从1000平方米发展到2万平方米。“很自豪,赶上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车,有资金的支持,有各种发展机会,回中国创业实现了自身价值。”陈春麟清楚地记得,创业伊始,第一笔生意收益300多美元,如今每一笔已是动辄几百万美元。“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希望尽快能够在创业板的新三板上市。”

在对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松江的中国留学生博物馆的考察和座谈中,如陈春麟一样得到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并成功在上海创业的海外留学人才比比皆是。他们纷纷呼吁,相关的扶持政策要坚持下去,要扩大范围、加大力度,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到中国创业。

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介绍,上海市科委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设立的“浦江人才”计划,从设立之日至2014年年底累计资助2502位留学归国人员,资助总额4.5亿元。截至2015年5月底,在沪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73名,上海“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0名,他们分别可以得到200万元(包括配套资金)和100万元(包括配套资金)的资助。

此外,为了给留学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上海市创建了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区、“千人计划”创业园区等创业基地,为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扶持和服务工作。据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计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市有11家留学生创业园。

而就在近日,公安部推出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系列出入境政策措施,并将于7月1日起实施。新推出的出入境政策措施共有12项,将从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加大对创业初期人员孵化支持力度、促进国内人才流动、提高出入境专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最便捷的出入境环境、最优良的外籍人才居留待遇、最高效的出入境服务。对于归国创业的留学生,将构成直接利好。

然而,在创业方面,“海归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反映,后续的扶持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创业发展的新瓶颈。融资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事环保、节能、医疗等领域的部分留学生企业反映,即使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但市场竞争中难以与国有企业和大型外资企业抗衡,市场开拓难度依然很大,总体缺乏人才创业落地后帮助市场开拓的政策扶持。另外,部分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士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留学生归国创业的平台,搭建一站式服务。



新闻来源:北京国际金融报  


返回顶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