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驻荷大使陈旭在“共建知识经济体:中欧合作新动力讲话

吴树范博士,伊莱维尔德先生,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参加以这次“共建知识经济体:中欧合作新动力”为主题的论坛。中欧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10年前,欧盟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富有创造力的决策,是过去10年双方关系发展以及未来加强合作的基础。

  中欧关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庆贺的事情。欧盟连续9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0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现在,中欧双方每天有15亿美元的贸易在成交。其中,中荷双边贸易是中欧贸易支柱之一,荷兰连续10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双方在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成就也有类似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

  中欧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双方有时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分歧,但这些分歧不应成为中欧关系的主流。中欧借助创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不但攸关中欧长远利益,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应当成为引导中欧、中荷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中欧处于不同发展时期,需求差异较大,但互补性依然很强。2010年3月,欧盟制定“欧洲2020战略”,提出欧盟到2020年实现“智慧型、可持续、包容性的增长”,发展高端就业,提高生产力,增强社会凝聚力。欧盟已经迈向知识经济体的转型期。

  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但仍在为实现小康社会,完成城镇化这些欧洲几十年前就已经走完的路而努力。以往以土地、资源、劳动力要素投入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中国的产业急需升级换代,依靠知识和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也处于转型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眼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在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商讨并提出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措施,为建设和谐、创新型社会,为加强对外合作注入新的动力。熟悉中国事务的荷兰朋友告诉我,未来荷兰人在中国的合作机会会更多、更好。相信这一看法适用于其他欧盟国家。

  2012年2月14日,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新闻公报的31条中有5条与双方科技与创新合作有直接关系。2012年9月20日,在布鲁塞尔的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议上,中欧签署“创新合作联合声明”。本月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将具体讨论有关创新、城镇化挑战、绿色增长等合作议题。这充分表明,将各自的需求契合在一起,并由此开展更为广泛而全面的合作,已成为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以中荷为例,双方早期的“中荷科学合作战略联盟计划”、“中荷合作主题科研计划”等双边科技合作计划已经有效地带动了双方院校广泛、自主的合作。在代尔夫特大学,我怀着很大的兴趣听取了校长闻岱博先生介绍该校在积极与中国院校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在荷兰应用技术研究院,我也与院长门赫勒先生探讨过如何将荷兰九大优先发展领域的努力与中国智能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还将听到如何通过友城关系,开展南荷兰省与浦东和河北的合作,还有中比技术中心建设等介绍。中欧知识机构的合作成果正在向双方企业扩展,促进企业创新合作。形势发展令人振奋和鼓舞。相信大家的真知灼见能够积极促进这一创新促增长、合作谋共赢势头的发展。

  “欧洲2020战略”体现了欧洲的抱负和愿望,欧盟国家去年的GDP已达到16.566万亿美元。中国也在快速进步,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经过9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GDP已经从2003年的1.4098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2209万亿美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过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健地发展下去。只要我们把握各自转型期延伸出来的机遇,把欧洲的技术与中国的经济规模结合起来,做好市场推广,双方的合作潜力将是无限的。

  在欧洲城市的街头巷尾,人们能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影。其中不少是中国的学子和在当地生活的华人专业人士。感谢荷兰华人学者与工程师协会借助欧洲华人专业人士联合会的名义举办本次论坛。欧洲华人专业人士是中欧合作创新的重要力量,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团结奋进,在中欧合作创新事业中能发挥更大的建设作用。

  预祝会议成功!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